翡翠虽然很早之前就出现了,但在近几年才开始热起来。这一珠宝界的后起之秀,由干其质其色的上乘,蔽得了极高的商业价值,以至被称为玉中之王,普遍受到了人们的亲睐和追求,更由于人们的向往、迷恋而声誉雀起,誉满人间。
然而如同翡翠扑朔迷离的色泽和质地一样,对其“身世”即形成原因亦多纷纭不一。由于翡翠的美丽及人们的追求,在其成因上亦不乏烂漫色彩,其传说归纳起来有三。一说是过去中国边境一带有三个王,因恼恨国人的“窝里斗”而出走,大概中国皇帝认为中国人太多,不在乎。先走的那个王打着黄旗。后走的那个王打着绿旗,他们本不愿离开祖国,只是说说气话而已,哪知皇帝不留,只得离开祖国。大概皇帝不以走了二王为损失。说不服管的还可以走。于是最后一个王也打着黑旗准备离去。这时大臣们一看戍边的三个王都走了。才起怜悯之心,要求皇帝劝阻,最后只有黑旗留下。
这传说都带有对翡翠美丽的推崇和热爱,却不能替代翡翠的真正成因。翡翠的形成现在较为流行的为挤压说,即燕山期至白呈纪末期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挤压,至使缅甸北部呈向西弯突的弧形,地幢的硬玉岩物质浸入到元古代的蛇纹岩化的变质岩中,含有铬、铁、锰等色素离子的热液硬玉岩浆相互作用形成了翡翠。
在缅甸帕敢的纳莫厂口。通过在四周打矿井发现了一重达3000吨的大玉石,其四周大体用坑道围开,可以清晰地看出在这种压力下两种岩石相互浸入的状况,所形成的翡翠矿体与围岩的界限十分明显,为最好的翡翠原生矿形成的例证。